查看原文
其他

何维第诗8首

法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今天,我们来谈另一个当代的诗人:何维第(PRever dy)。多少次,我想望动身到那个离巴黎两百多公里的梭仑姆小城去,去听那著名的修道院中的僧侣唱纯粹中古传统的圣歌;不,去拜访那幽居在修道院近旁的诗人。现在已经太晚了。三年前,他已经与世长辞。悔恨么?然而那幽居不正是拒绝陌生人侵犯的表示么?在他生前,诗人也间或来巴黎看朋友的。但是,黄昏一到,他就匆匆奔赴车站。幸而,诗人建造了另一个王国,诗的王国。那儿,有心人都是被欢迎的;你可以在其间久久徘徊。
那么,你想象一个苍白忧郁的诗人了。不,没有比他更活力充沛的人物,至少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在一九一○年来巴黎,没有多寻觅,就在蒙马特高地住下。每天凌晨,清道夫们可以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快步登临那些走不尽的阶梯。那时,他在一家报馆做校对员,工作定在夜晚。为了省钱,他总是步行。在凄清的时晨,穿过贫陋的街道,他自认是“尝过苦难的滋味”的。可是绝不颓丧。宽肩粗臂,个子并不高大,眼光的强烈被嘴角的幽默的微笑略为冲淡,为了消耗过于饱满的精力,他还练习打拳,他实在是个乐观的他的朋友中间有一位名叫阿波里奈尔的,已经在艺术界兴风作浪。然而,和他过从亲密的,不是诗人,却是画家:毕加索(PPicasso)布拉格(GBraque)格里(J.Gris)等
这些尚未成名的画家,不久就以所谓立体主义革新了绘画传统。和画家们做朋友并不是偶然的。何维第的故乡不是地中海畔多彩的纳尔邦么,而他家庭的祖传的职业不是石刻艺术么?从小,他就具有对事物的形体和色彩的敏感。他早期的诗正是以“形象”著名。诗人自己说:现实的准确而坚硬的骨与刺。显露的线条。耀眼的反映。多变的彩色。味的突出的丰满,形的浓郁的华丽,光的沉醉的辉煌。至于梦,那是迷茫的;是暗影中隐匿的游戏。梦幻者过的只是盲者的生活。
工作和友情之外的时间,就花在写作上。由于和印刷界有关系,何维第就自费自制地出了几本诗集。他也许可以就那样在巴黎北郊的高地上寻得满足,甚至于声誉了。声誉么,
他已经有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读者。然而,生命是多层次的。
表面的生活进行着一-和诗人们在咖啡馆高谈阔论,陪画家们去观赏马戏表演或郊外风景-内心的生活却寻索另一条途径。诗人知道,诗不止于描写和刻划,而是内心的再创造。诗人愈是感到外界形色的引诱,他愈是要让他的诗经过内涵的酝酿。后来诗人曾经写道:如果现实是木,诗就是火。“感动么?那是以心去呼吸。更何况,现象的世界已经不能满足他;他的爱好绝对的性格驱使他追求本质的范畴。时间、记忆、邂逅、分离、言词、静默……这些现象背后是个人的命运,是人的命运。找求最终的解答时,诗人本能地步入了宗教的领域。说到宗教,我们常常想到迷信和逃世这些事。是不是可以除去一下这种偏见呢?宗教也可以是一种灵魂存在的方式,一种和天地交流的境界;而对信者说,更是和原生亲密的对话。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不是寻求灵魂的安宁,而是寻求真理。”一九二五年左右,何维第进入天主教。一九二六年,他和亲友告别,携带妻子,到梭仑姆城的大修道院旁,开始幽居生活。
从那年起,直到逝世,他没有改换过住处。三十多年漫长的日子在那灰郁的小城度过,对这个在南方生长,在巴黎游荡过的人,是不平常的考验。更何况,他信仰的完整不能不使他对教会种种陈套及繁琐的作为感到失望--“人把神遮住了”。然而幽居生活,使他不断地向生命的潜境挖掘。结果,特具个人风格的诗产生了。在那诗中,事物仍然保持它们的“形象”,但是它们在内心的太空里,象新的星系一样,构成另一种关系,达到另一种节奏。诗句是简短的,仿佛经过了记忆的洗炼。句与句之间,没有物质世界那样的逻辑。句尾不押韵,但是句中有很多内韵,起连接呼应的作用。音节表面上无规律,细读时,读者会发现单数音节及双数音节被巧妙地互换着。他的诗启发了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却没有坠入超现实主义诗的那种夸张和怪诞;相反,层层深入,最后达到神秘不可测的境界。
何维第一生出版了二十多部诗集。特别可以提出的有如下几部:《椭圆形的天窗》,《入眠的吉他》,《苎麻领带》,《天的残片》《手套》《废铁》。《多半时间》,《劳丁》。





从 社 会 原 因 看 “ 边 塞 诗 派 ” 的 形 成

诗至盛唐,蔚为大观。诗人们或继前人,使以往形成的流派风格更加鲜明;或新辟蹊径,自树一帜,开拓更广阔的领域。在这百花争艳的文苑里,边塞诗派,于开元、天宝年间,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异军突起于诗坛之上。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盛唐时期下层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以往人们闻而生畏的边塞,进行了热情的描写,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此后,边塞诗派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为后人所重视。
边塞诗虽大盛于唐,但却源远流长。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就有描写边塞战争的诗作,如《诗经·小雅·采薇》、《汉乐府》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古歌》等,但作品并不多,更无流派可言。即使到了初唐,文人对边塞风光及边塞战争的描写还是不多,他们对边塞尚怀有恐惧心理。就连作为政治家的陈子昂,到幽州后,也发出了悲怆的叹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文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然而,盛唐时期,边塞诗却成了一大流派,不仅有更多的文人描写边塞风光与边塞战争,而且有许多人亲到塞上,甚至从军。在他们的笔下,边塞风光显得十分美丽、壮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吹笛》)还有一些在内陆决见不到的奇异景色:“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岑参《经火山》)边塞并不可怕,如同图画一般,壮丽可观,优美诱人。
边塞仍为昔日之边塞,山川如故,风沙依旧,但是诗人的感受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由害怕边塞而突然热恋边塞,亲到塞上从军,这种现象值得探索。盛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以及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频繁战争,文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涨,诗歌本身的发展等等,都是边塞诗派兴起于盛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其中也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
盛唐边塞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要去从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思想在盛唐以前早就有所表现。汉代的班超曾“投笔从戎”,后来曹操、曹植等都抒发过将赴国难、驰骋沙场的雄心大志。初唐的“四杰”、陈子昂继续有所发挥。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大盛,玄宗登基时,精励图治,任用贤臣,使唐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身于下层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进取心十分强烈,大都想登上政治舞台,建功立业,垂名青史。这种心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普遍。盛唐时期的文人,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虽各自走着不同的仕宦道路,但想要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目的,却是共同的。
唐代文人的仕宦道路不止一条,科举求仕在唐代很为普遍。但科举之路,并不平坦,需从县令、县尉一步步作起。但从军求仕,位至宰相,在唐代却不乏其人。在盛唐时期,将领只要在边庭战胜强敌,就能入朝为相。由于唐玄宗推行这种政策,因而使胸怀壮志、要求建功立业的文人更加注意边塞,走从军求仕之路,以诗抒发情怀,表达志向,就十分自然了。诗人们很赞赏玄宗的这种政策,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高适《塞上》诗就主张用武力抵抗异族的入侵,认为“和亲”非长远之计。王昌龄《出塞》诗更嘲笑唐将无能,不及汉将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的这种看法,正是唐玄宗边功政策在文人思想中的反映。想去从军的文人,当时已有较高的文名,他们的从军,往往侧身于将帅幕府之中,运筹帷幄,其结果常是随着将帅的升迁而身置要位。所以,文人们都非常注意边庭,在诗歌中,表达了他们从军建功立业的愿望,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岑参为求功名,也说道:“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他已到“而立”之年,但还未显露头角,科举之道,遥遥无期,于是便身赴边陲。高适是一个“喜言五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人(《旧唐书·高适传》),在他的诗歌里,更把从军看作一条求仕之路,他在《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说:“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在《塞下曲》中说:“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迎,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从以上略举的几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文人向往边塞,固然有爱国主义因素在内,但自已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求得一条仕进道路的想法,并不比爱国精神弱。虽然在初唐时,也有人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但由于初唐统治者,一则力量不足,二则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多采取和亲政策,所以,文人中虽也有人表示去从军,但究竟并不普遍,也不十分热衷。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则大不相同了。中唐诗人李贺曾说:“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其五)他虽然指的是唐代开国功臣,但也说出了有唐一代从军求仕的现象。
造成盛唐文人注意边塞,从戎出征,大量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光的诗歌的因素,除了唐玄宗边帅立功即入朝为相的政策外,还与李林甫的执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林甫在开元年间位至宰相后,大权独专,嫉贤妒能,他本人不学无术,而对有才能的文人却极力压抑。这便使怀着远大理想的盛唐文人,对科考入仕的道路更加绝望,在他们的诗歌里,发出了悲凉的声调:“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平明主。”(高适《别韦参军》)对于科举之路,岑参也深感艰难,在《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中说:“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自首徒攻文。”
一方面有唐玄宗边功政策的鼓励,一方面有李林甫嫉贤妒能的压抑,文人注意边塞,走上从军求仕的道路,就是毫不奇怪的了。我们看高适是怎样说的吧:“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瑟。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州路,目暮邯郸郭。”(《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征》)诗中的情绪是压抑的,愤愤不平的,可以看出,他是因为以科举求仕的道路走不通才去从军的。在他们从军后,情况便不同了,展现在他们前面的是远大的前程。岑参就感到路子走得很对,极为高兴,他在《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诗中说:“幸得趋幕中,托身厕群才。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高适甚至还嘲笑那些正在走科举仕途的文人:“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
但是,现实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林甫看到了唐玄宗边帅立功即入朝为相的政策于己不利,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杜绝边帅入朝为相这条路,便千方百计阻碍文臣任边塞要职。由此一来,文人希冀将帅入朝为相而自己也身置显位的路途亦被阻塞。已投入军中者,看到这条仕路的难进并不亚于科举入仕,因而情绪马上跌落下来。所以,他们的腔调,由激昂一转而为悲凉。岑参说:“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日没贺延碛作》)“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在《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中,他甚至后悔不该从戎,而应去走科举之路。他深叹自己一腔热血,满腹经纶,身赴边塞而功名不成。在《监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一诗中说:“云沙万里地,辜负一书生。”这里的声调还只显得凄凉,在《送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诗中,便带些愤慨了:“词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已到军中者,有着这样的切身感受,写出了这样的诗篇;未曾去从军而热切注意边塞的诗人,也看到了从军求仕的艰难:“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乌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百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做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王昌龄《从军行》)“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李颀《塞下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文人对于从军求仕的艰难,虽然不一定知道是李林甫从中作梗,但都敏锐地感觉到了。杨慎之评王之焕《凉州词》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开庵诗话》卷二)文研所编的《唐诗选》解此诗说:“作者大意不在于夸张其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此比喻朝廷不关心戍卒的生活。也就是《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和'行道迟迟’,'莫知我哀’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唐玄宗最初大增边费,对边将甚为重视,立功就升迁,而到后来,竟然“春风不度玉门关”了。在这类诗中,最为典型的还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高度地概括了盛唐文人科举求仕无出路而又无可奈何走上沙场的心理,他们想作一番事业,但从军又难免一死,仕途也极为艰难,功名是否可以取到,尚不可知。马茂元注《唐诗选》说:“由于远戍边疆,生还无望,在苦闷无可奈何的情绪中,为了求一时的麻醉,所以不惜纵情痛饮,醉卧沙场。”这首诗,刻画文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可谓入骨三分,深刻而又典型。此诗所以在盛唐即博得很大声誉,原因之一就是它代表、概括了盛唐时一批想去从军求功名的文人的悲怆心理。于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盛唐边塞诗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容,有各种情调,而悲壮却又占了主音的现象了。




推荐阅读:

詹姆士·梅瑞尔诗7首

加尼埃《犹太姑娘》

龙萨诗6首赏析

辛波丝卡诗39首

瓦烈赫诗23首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波特莱尔诗13首

普吕多姆诗15首

伽姆扎托夫诗16首

伐佐夫诗14首

高尔基《少女与死神》

歌德《列那狐·第一歌》

波德莱尔诗14首

哈菲兹诗14首

狄兰·托马斯诗14首

勃洛克诗14首

蒲宁诗13首

莱蒙托夫《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

布罗茨基诗15首

但丁《三个女人来到我的心旁》

茨维塔耶娃《山之歌》

古米廖夫诗12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茨维塔耶娃诗3首

佩脱拉克诗4首

卡萝·莫朵诗2首

波洛茨基诗3首赏析

苏马罗科夫诗2首赏析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庭虚麦雨润 林静蕙风薰 嵇驾终难仰 梁凫且自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